請問一個完整的城市規劃項目編制流程是什么?

1 、發展戰略:

微信號: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 1)城市發展戰略:對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所作的全局性、長遠性和綱領性的謀劃。

( 2)城市職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承擔的分工。

( 3)城市性質:城市在一定地區、國家以至更大范圍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擔負的主要職能。

( 4)城市規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總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 5)城市發展方向:城市各項建設規模擴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間地域擴展的主要方向

( 6)城市發展目標:在城市發展戰略和城市規劃中所擬定的一定時期內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所應達到的目的和指標。

2 、城市人口:

( 1)城市人口結構:一定時期內城市人口按照性別、年齡、家庭、職業、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構成狀況。

( 2)城市人口年齡構成:一定時間城市人口按年齡的自然順序排列的數列所反映的年齡狀況,以年齡的基本特征劃分的各年齡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表示。

( 3)城市人口增長:在一定時期內由出生、死亡和遷入、遷出等因素的消長,導致城市人口數量增加或減少的變動現象。

( 4)城市人口增長率:一年內城市人口增長的絕對數量與同期該城市年平均總人口數之比。

( 5)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率:一年內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長,導致人口增減的絕對數量與同期該城市年平均人口數之比。

( 6)城市人口機械增長率:一年內城市人口因遷入和遷出因素的消長,導致人口增減的絕對數量與同期該城市年平均總人口數之比。

( 7)城市人口預測:對未來一定時期內城市人口數量和人口構成的發展趨勢所進行的測算。

3 、城市用地:

( 1)城市用地: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質劃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公用設施用地、綠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統稱。

( 2)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當于居住小區及小區級以下的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和綠地等設施的建設用地。

( 3)公共設施用地:城市中為社會服務的行政、經濟、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科研及設計等機構或設施的建設用地。

( 4)工業用地:城市中工礦企業的生產車間、庫房、堆場、構筑物及其附屬設施(包括其專用的鐵路、碼頭和道路等)的建設用地。

( 5)倉儲用地:城市中倉儲企業的庫房、堆場和包裝加工車間及其附屬設施的建設用地。

( 6)對外交通用地:城市對外聯系的鐵路、公路、管道運輸設施、港口、機場及其附屬設施的建設用地。

( 7)道路廣場用地:城市中道路、廣場和公共停車場等設施的建設用地。

( 8)市政公用設施用地:城市中為生活及生產服務的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用地,包括:供應設施、交通設施、郵電設施、環境衛生設施、施工與維修設施、殯葬設施及其它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用地。

( 9)綠地:城市中專門用以改善生態、保護環境、為居民提供游憩場地和美化景觀的綠化用地。

( 10)特殊用地:一般指軍事用地、外事用地及保安用地等特殊性質的用地。

( 11)水域和其它用地:城市范圍內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村鎮建設用地、露天礦用地和棄置地,以及江、河、湖、海、水庫、葦地、灘涂和渠道等常年有水或季節性有水的全部水域。

( 12)保留地:城市中留待未來開發建設的或禁止開發的規劃控制用地。

( 13)城市用地評價:根據城市發展的要求,對可能作為城市建設用地的自然條件和開發的區位條件所進行的工程評估及技術經濟評價。

( 14)城市用地平衡:根據城市建設用地標準和實際要求,對各類城市用地的數量和比例所作的調整和綜合平衡。

4 、城市總體布局

( 1)城市結構:構成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時間形成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與相互制約的關系。

( 2)城市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空間組織及其形式和狀態

( 3)城市形態:城市整體和內部各組成部份在空間地域的分布狀態。

( 4)城市功能分區:將城市中各種物質要素,如住宅、工廠、公共設施、道路、綠地等按不同功能進行分區布置組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

( 5)工業區:城市中工業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

( 6)居住區:城市中由城市主要道路或片段分界線所圍合,設有與其居住人口規模相應的、較完善的、能滿足該區居民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相對獨立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區。

( 7)商業區:城市中市級或區級商業設施比較集中的地區。

( 8)文教區:城市中大專院校及科研機構比較集中的地區。

( 9)中心商務區:大城市中金融、貿易、信息和商務辦公活動高度集中,并附有購物、文娛、服務等配套設施的城市中綜合經濟活動的核心地區。

( 10)倉儲區:城市中為儲藏城市生活或生產資料而比較集中布置倉庫、儲料棚或儲存場地的獨立地區或地段。

( 11)綜合區:城市中根據規劃可以兼容多種不同使用功能的地區。

( 12)風景區:城市范圍內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較集中,以自然景物為主體,環境優美,具有一定規模,可供人們游覽、休息的地區。

( 13)市中心:城市中重要市級公共設施比較集中、人群流動頻繁的公共活動地段。

( 14)副中心:城市中為分散市中心活動強度的、輔助性的次于市中心的市級公共活動中心。

5 、居住區規劃

( 1)居住區規劃:對城市居住區的住宅、公共設施、公共綠地、室外環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設施所進行的綜合性具體安排。

( 2)居住小區:城市中由居住區級道路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以居民基本生活活動 *** 越城市主要交通線為原則,并設有與其居住人口規模相應的、滿足該區居民基本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區。( 3)居住組團 :城市中一般被小區道路分隔,設有與其居住人口規模相應的、居民所需的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 、城市道路交通

( 1)城市交通:城市范圍內采用各種運輸方式運送人和貨物的運輸活動,以及行人的流動。

( 2)城市對外交通:城市與城市范圍以外地區之間采用各種運輸方式運送旅客和貨物的運輸活動。

( 3)城市交通預測:根據規劃期末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規模、土地使用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對客、貨運輸的發展趨勢、交通方式的構成、道路的交通量等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估算。

( 4)城市道路系統:城市范圍內由不同功能、等級、區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口和停車場設施,以一定方式組成的有機整體。

( 5)城市道路網:城市范圍內由不同功能、等級、區們的道路,以一定的密度和適當的形式組成的網絡結構。

( 6)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設有中央分隔帶,具有四條以上機動車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體交叉與控制出入,供汽車以較高速度行駛的道路。又稱汽車專用道。

( 7)城市道路網密度:城市建成區或城市某一地區內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擁有的道路長度。

( 8)大運量快速交通:城市地區采用地面、地下或高架交通設施,以機坳車輛大量、快速、便捷運送旅客的公共交通運輸系統。

( 9)步行街:專供步行者使用,禁止通行車輛或者只準通行特種車輛的道路。

7 、城市給水工程

( 1)城市給水:由城市給水系統對城市生產、生活、消防和市政管理等所需用水進行供給的給水方式。

( 2)城市用水:城市生產、生活、消防和市政管理等活動所需用水的統稱。

( 3)城市給水工程:為城市提供生產、生活等用水而興建的,包括原水的取集、處理以及成品水輸配等各項工程設施。

( 4)給水水源:給水工程取用的原水水體。

( 5)水源選擇:根據城市用水需求和給水工程設計規范,對給水水源的位置、水量、水質及給水工程設施建設的技術經濟條件等進行綜合評價,并對不同水源方案進行比較,作出方案選擇。

( 6)水源保護:保護城市給水水源不受污染的各種措施。

( 7)城市給水系統:城市給水的取水、水質處理、輸水和配水等工程設施以一定方式組成的總體。

8 、城市排水工程

( 1)由城市排水系統收集、輸送、處理和排放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放方式。

( 2)城市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系統中的生活污水、生產廢水、生產污水和徑流水的統稱。

( 3)生活污水:居民在工作和生活中排出的受一定污染的水。

( 4)生產廢水: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未受污染或受輕微污染以及水溫稍有升高的水。

( 5)生產污水:生產過程中排出的被污染的水,以及排放后造成熱污染的水。

( 6)城市排水系統: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收集、輸送、處理和排放等工程設施以一定方式組成的總體。

( 7)分流制:用不同管渠分別收集和輸送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 8)合流制:用同一管渠收集和輸送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 9)城市排水工程:為收集、輸送、處理和排放城市污水和雨水而興建的各種工程設施。

( 10)污水處理:為使污水達到排入某一水體或再次使用的水質要求而進行凈化的過程。

9 、城市電力工程

( 1)城市供電電源:為城市各種用戶提供電能的城市發電廠,或從區域性電力系統接受電能的電源變電站。(所)

( 2)城市用電負荷:城市市域或局部地區內,所在用戶在某一時刻實際耗用的有功功率。

( 3)高壓線走廊:高壓架空輸電線路行經的專用通道。

( 4)城市供電系統:由城市供電電源、輸配電網和電能用戶組成的總體。

10 、城市通信工程

( 1)城市通信:城市范圍內、城市與城市之間、城鄉之間各種信息的傳輸和交換。

( 2)城市通信系統:城市范圍內、城市與城市之間、城鄉之間信息的各個傳輸交換系統的工程設施組成的總體。

11 、城市供熱工程

( 1)城市集中供熱:利用集中熱源,通過供熱管網等設施向熱能用戶供應生產或生活用熱能的供熱方式。又稱區域供熱。

( 2)城市供熱系統:由集中熱源、供熱官網等設施和熱能用戶使用設施組成的總體。

12 、城市燃氣工程

( 1)城市燃氣:供城市生產和生活作燃料使用的天然氣、人工煤氣和液化石油氣等氣體能源的統稱。

( 2)城市燃氣供應系統:由城市燃氣供應源、燃氣輸配設施和用戶使用設施組成的總體。

13 、城市綠地系統

( 1)城市綠化城市中栽種植物和利用自然條件以改善城市生態、保護環境,為居民提供游憩場地,和美化城市景觀的活動。

( 2)城市綠地系統:城市中各種類型和規模的綠化用地組成的整體。

( 3)公共綠地:城市中向公眾開放的綠化用地,包括其范圍內的水域。

( 4)公園: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用地范圍和良好的綠化及一定服務設施,供群眾游憩的公共綠地。

( 5)綠帶:在城市組團之間、城市周圍或相鄰城市之間設置的用以控制城市擴展的綠色開敞空間。

( 6)專用綠地:城市中行政、經濟、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科研、設計等機構或設施,以及工廠和部隊駐地范圍內的綠化用地。

( 7)防護綠地:城市中用于具有衛生、隔離和安全防護功能的林帶及綠化用地。

14 、城市環境保護

( 1)城市生態系統:在城市范圍內,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系統。

( 2)城市生態平衡:在城市范圍內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其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保持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

( 3)城市環境污染:在城市范圍內,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熱污染和放射污染等的總稱。

( 4)城市環境質量:在城市范圍內,環境的總體或環境的某些要素(如大氣、水體等),對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適宜程度。

( 5)城市環境質量評價:根據國家為保護人群健康和生存環境,對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容許含量(或要求)所作的規定,按一定的方法對城市的不環境質量所進行的評定、說明和預測。

( 6)城市環境保護:在城市范圍內,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的措施,以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以保持城市生態平衡,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適宜的環境。

15 、城市歷史文化地區保護

( 1)歷史文化名城:經國務院或省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

( 2)歷史地段:城市中文物古跡比較集中連片,或能完整地體現一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或地段。

( 3)歷史文化保護區: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應予以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

( 4)歷史地段保護:對城市中歷史地段及其環境的鑒定、保存、維護、整治以及必要的修復和復原的活動。

( 5)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則:以確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原則、內容和重點,劃定保護范圍,提出保護措施為主要內容的規劃。

16 、城市防災

( 1)城市防災:為抵御和減輕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災害,對城市居民生命財產和各項工程設施造成危害的損失所采取的各種預防措施。

( 2)城市防洪:為抵御和減輕洪水對城市造成災害而采取的各種工程和非工程預防措施。

( 3)城市防洪標準:根據城市的重要程度、所在地域的洪災類型,以及歷史性洪水災害等因素,而制定的城市防洪的設防標準。

( 4)城市防洪工程:為抵御和減輕洪水對城市造成災害性損失而興建的各種工程措施。

( 5)城市防震:為抵御和減輕地震災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災害,而采取的各種預防措施。

( 6)城市消防:為預防和減輕因火災對城市造成損失而采取的各種預防和減災措施。

( 7)城市防空:為防御和減輕城市因遭受常規武器、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等空襲而造成危害和損失所采取的各種防御和減災措施。

17 、豎向規劃和工程管線綜合

( 1)豎向規劃:城市開發建設地區(或地段)為滿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觀等方面的綜合要求,對自然地形進行利用、改造、確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進行的規劃設計。

( 2)城市工程管線綜合:統籌安排城市建設地區各類工程管線的空間位置,綜合協調工程管線之間以及與城市其它各項工程之間的矛盾而進行的規劃。

15 、城市歷史文化地區保護

( 1)歷史文化名城:經國務院或省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

( 2)歷史地段:城市中文物古跡比較集中連片,或能完整地體現一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或地段。

( 3)歷史文化保護區: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應予以重點保護的歷史地段。

( 4)歷史地段保護:對城市中歷史地段及其環境的鑒定、保存、維護、整治以及必要的修復和復原的活動。

( 5)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則:以確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原則、內容和重點,劃定保護范圍,提出保護措施為主要內容的規劃。

16 、城市防災

( 1)城市防災:為抵御和減輕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災害,對城市居民生命財產和各項工程設施造成危害的損失所采取的各種預防措施。

( 2)城市防洪:為抵御和減輕洪水對城市造成災害而采取的各種工程和非工程預防措施。

( 3)城市防洪標準:根據城市的重要程度、所在地域的洪災類型,以及歷史性洪水災害等因素,而制定的城市防洪的設防標準。

( 4)城市防洪工程:為抵御和減輕洪水對城市造成災害性損失而興建的各種工程措施。

( 5)城市防震:為抵御和減輕地震災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災害,而采取的各種預防措施。

( 6)城市消防:為預防和減輕因火災對城市造成損失而采取的各種預防和減災措施。

( 7)城市防空:為防御和減輕城市因遭受常規武器、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等空襲而造成危害和損失所采取的各種防御和減災措施。

17 、豎向規劃和工程管線綜合

( 1)豎向規劃:城市開發建設地區(或地段)為滿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觀等方面的綜合要求,對自然地形進行利用、改造、確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而進行的規劃設計。

( 2)城市工程管線綜合:統籌安排城市建設地區各類工程管線的空間位置,綜合協調工程管線之間以及與城市其它各項工程之間的矛盾而進行的規劃。

8 、城市排水工程

( 1)由城市排水系統收集、輸送、處理和排放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放方式。

( 2)城市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系統中的生活污水、生產廢水、生產污水和徑流水的統稱。

( 3)生活污水:居民在工作和生活中排出的受一定污染的水。

( 4)生產廢水:生產過程中排出的未受污染或受輕微污染以及水溫稍有升高的水。

( 5)生產污水:生產過程中排出的被污染的水,以及排放后造成熱污染的水。

( 6)城市排水系統: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收集、輸送、處理和排放等工程設施以一定方式組成的總體。

( 7)分流制:用不同管渠分別收集和輸送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 8)合流制:用同一管渠收集和輸送城市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 9)城市排水工程:為收集、輸送、處理和排放城市污水和雨水而興建的各種工程設施。

( 10)污水處理:為使污水達到排入某一水體或再次使用的水質要求而進行凈化的過程。

9 、城市電力工程

( 1)城市供電電源:為城市各種用戶提供電能的城市發電廠,或從區域性電力系統接受電能的電源變電站。(所)

( 2)城市用電負荷:城市市域或局部地區內,所在用戶在某一時刻實際耗用的有功功率。

( 3)高壓線走廊:高壓架空輸電線路行經的專用通道。

( 4)城市供電系統:由城市供電電源、輸配電網和電能用戶組成的總體。

10 、城市通信工程

( 1)城市通信:城市范圍內、城市與城市之間、城鄉之間各種信息的傳輸和交換。

( 2)城市通信系統:城市范圍內、城市與城市之間、城鄉之間信息的各個傳輸交換系統的工程設施組成的總體。

11 、城市供熱工程

( 1)城市集中供熱:利用集中熱源,通過供熱管網等設施向熱能用戶供應生產或生活用熱能的供熱方式。又稱區域供熱。

( 2)城市供熱系統:由集中熱源、供熱官網等設施和熱能用戶使用設施組成的總體。

12 、城市燃氣工程

( 1)城市燃氣:供城市生產和生活作燃料使用的天然氣、人工煤氣和液化石油氣等氣體能源的統稱。

( 2)城市燃氣供應系統:由城市燃氣供應源、燃氣輸配設施和用戶使用設施組成的總體。

13 、城市綠地系統

( 1)城市綠化城市中栽種植物和利用自然條件以改善城市生態、保護環境,為居民提供游憩場地,和美化城市景觀的活動。

( 2)城市綠地系統:城市中各種類型和規模的綠化用地組成的整體。

( 3)公共綠地:城市中向公眾開放的綠化用地,包括其范圍內的水域。

( 4)公園: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用地范圍和良好的綠化及一定服務設施,供群眾游憩的公共綠地。

( 5)綠帶:在城市組團之間、城市周圍或相鄰城市之間設置的用以控制城市擴展的綠色開敞空間。

( 6)專用綠地:城市中行政、經濟、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科研、設計等機構或設施,以及工廠和部隊駐地范圍內的綠化用地。

( 7)防護綠地:城市中用于具有衛生、隔離和安全防護功能的林帶及綠化用地。

14 、城市環境保護

( 1)城市生態系統:在城市范圍內,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環境共同組成的動態系統。

( 2)城市生態平衡:在城市范圍內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其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保持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

( 3)城市環境污染:在城市范圍內,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熱污染和放射污染等的總稱。

( 4)城市環境質量:在城市范圍內,環境的總體或環境的某些要素(如大氣、水體等),對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適宜程度。

( 5)城市環境質量評價:根據國家為保護人群健康和生存環境,對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容許含量(或要求)所作的規定,按一定的方法對城市的不環境質量所進行的評定、說明和預測。

( 6)城市環境保護:在城市范圍內,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的措施,以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以保持城市生態平衡,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適宜的環境。

城市規劃審批流程

城市規劃審批的流程是什么,城市規劃有哪些步驟。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城市規劃審批流程,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城市規劃審批流程

一、城市總體規劃編制與報批

城市總體規劃由市政府組織編制,市規劃局負責具體工作。

1.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城市建設的需要,提請市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市政府下達規劃編制計劃,提出總體要求。

2.擬定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任務書,擇優委托規劃設計單位,簽訂項目合同書,開展總體規劃編制工作。

3.針對編制中的重大問題,由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進行綜合協調和論證。

4.提請建設部組織召開總體規劃綱要審查會,審查規劃大綱。

5.提請建設部組織召開總體規劃論證會,審查規劃方案。

6.報請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對總體規劃方案進行審議,提請市人大審查同意后,依照有關規定上報審批。

7.城市總體規劃經國務院批準后,將成果印制、公布、歸檔并組織宣傳。

二、分區規劃編制與報批

分區規劃由市規劃局組織編制。

1.擬定分區規劃編制任務書,擇優委托規劃設計單位,簽訂項目合同書,提供相關基礎資料。

2.組織相關部門對規劃設計單位提交的分區規劃方案進行初審,形成初審意見。修改完善后形成中間成果。

3.經審核,組織專家及相關部門對中間成果進行評審,形成專家意見和會議紀要。經修改完善后,形成報批成果。

4.報批成果經市規劃局審查通過后,擬定上報文件,報市規劃委員會審議;經市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報市政府審批。

5.經市政府批準后,將成果印制、公布、歸檔和組織宣傳。

三、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與報批

控制性詳細規劃由市規劃局組織編制,必要時可會同有關區政府或業務主管部門共同組織。

1.擬定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任務書,擇優委托規劃設計單位,簽訂項目合同書,提供相關基礎資料。

2.組織相關部門對規劃設計單位提交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方案進行初審,形成初審意見。修改完善后形成中間成果。

3.經審核,組織專家及相關部門對規劃中間成果進行評審,形成專家意見和會議紀要。經修改完善后,形成報批成果。

4.報批成果經市規劃局審查通過后,擬定上報文件,報市規劃委員會審議;經市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報市政府審批。

5.經市政府批準后,將成果印制、公布、歸檔和組織宣傳。

四、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編制與報批

城市重點地區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由市規劃局組織編制,城市一般地段單獨編制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由區政府、業務主管部門或建設單位組織編制。

1.市規劃局組織編制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由市規劃局擬定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任務書,擇優委托規劃設計單位,簽訂項目合同書,提供相關基礎資料。其他單位委托單獨編制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由市規劃局下達規劃設計條件,并負責組織審查。

2.組織相關部門對所有單獨編制的修建性詳細規劃成果進行審查,必要時邀請專家進行評審,形成會議紀要和專家意見。經修改完善后,形成報批成果。

3.擬定審批意見,報分管局領導審查同意后形成批復意見。

4.經市規劃局批準后,將成果印制、公布、歸檔和組織宣傳。

五、法定圖則的編制和報批

法定圖則由市規劃局組織編制。

1.擬定法定圖則編制任務書,擇優委托規劃設計單位,簽訂項目合同書,提供相關基礎資料。

2.公開展示法定圖則草案,征求區政府、相關部門和公眾的意見,修改完善后報市規劃委員會審議。

3.經市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報市政府審批。

4.經市政府批準后,報市人大會備案,將成果印制、公布、歸檔和組織宣傳。

六、城市設計的編制和報批

城市重點地段城市設計由市規劃局單獨編制和審批;貫穿于城市規劃各階段的城市設計,作為各階段規劃的組成部分,隨各階段規劃一起編制和審批。

1.擬定城市設計編制任務書,擇優委托規劃設計單位,簽訂項目合同書,提供相關基礎資料。

2.組織相關部門對規劃設計單位提交的城市設計方案進行初審,形成初審意見。修改完善后形成中間成果。

3.經審核,組織專家及相關部門對中間成果進行評審,形成專家意見和會議紀要。經修改完善后,形成報批成果。

4.報批成果經市規劃局審查通過后,擬定上報文件,報市規劃委員會審議;經市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報市政府審批。

5.經市政府批準后,將成果印制、公布、歸檔和組織宣傳。

七、市政專項規劃的編制和報批

市政專項規劃由市規劃局組織編制。

1.擬定市政專項規劃編制任務書,擇優委托規劃設計單位,簽訂項目合同書,提供相關基礎資料。

2.組織相關部門對規劃設計單位提交的市政專項規劃方案進行初審,形成初審意見。修改完善后形成中間成果。

3.經審核,組織專家及相關部門對規劃中間成果進行評審,形成專家意見和會議紀要。經修改完善后,形成報批成果。

4.報批成果經市規劃局審查通過后,擬定上報文件,報市規劃委員會審議;經市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報市政府審批。

5.經市政府批準后,將成果印制、公布、歸檔和組織宣傳。

八、村鎮規劃的編制和報批

建制鎮和村莊規劃由所在地區人民政府組織編制。

1.下達區政府確定的村鎮規劃編制項目的規劃設計條件。

2.組織相關部門對規劃設計單位提交的村鎮規劃方案進行審查,必要時邀請專家進行評審。在此基礎上形成村鎮規劃報批成果。

3.建制鎮總體規劃由市規劃局擬定上報文件,報市規劃委員會審議;經市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后,報市政府審批。建制鎮其他村鎮規劃由市規劃局審查和審批,村莊規劃由規劃分局審查和審批。

4.經批準后,將成果印制、公布、歸檔和組織宣傳。

九、專業規劃綜合協調和報批

1.單獨編制的各專業規劃應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不得違反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基本原則。由各業務部門編制的各專項規劃,應經市規劃局綜合協調,報市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后,由市政府審批。

2.市級以上層次規劃協調項目,擬定意見報市政府,由市政府報上級來文部門;市一級規劃協調項目,擬定意見發送來函單位,抄送市政府。

城市測繪的主要內容

城市總體規劃的步驟

根據中國有關規定,為使城市規劃編制工作有所依據,城市政府部門應先提出城市總體規劃綱要,就城市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布局結構、規劃標準、各項工程系統的規劃等重大問題提出原則意見,再據以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城市總體規劃需要搜集、調查的主要基礎資料有:

1、城市自然條件和歷史資料。如地形、氣象、水文、地質、地震、城市歷史沿革等資料。

2、技術經濟資料。如礦藏、水資源、燃料動力資源、農副產品等資料;城市人口資料,土地利用情況;工礦企業、對外交通運輸、文化、教育、科學研究、衛生、金融、商業服務業等部門的現狀和發展資料。

3、城市現有建筑物和工程設施、園林綠地、名勝古跡等資料。

4、城市環境及其他資料。如環境監測成果,廢氣、廢水、廢渣、城市垃圾等及其他影響環境的因素(放射性污染、噪聲、振動等),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環境資料等。 按照中國的有關規定,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后,在上報審批之前,必須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城市總體規劃實行分級審批:直轄市的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和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人口在 100萬以上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所在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后,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所在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市轄的縣城、鎮的總體規劃,報市人民政府審批。城市總體規劃一經批準,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任意改變。如確需修改,應報請原審批機關同意。

城市規劃實施步驟

建議您仔細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里面對城市規劃的各個方面都有詳細規定:

1、建設項目的選址:

第三十六條?需要批準或者核準的建設項目,以劃撥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單位在報送有關部門批準或者核準前,應當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核發選址意見書。

不受規劃區范圍局限,是區域規劃、市縣域規劃實施管理的手段。

國辦發(2007)64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規范新開工項目管理的通知》,所有建設項目在審批、核準前和備案后,都必須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選址審批手續。

2、項目審批核準的前置條件

1、環保部門確認的環境影響評價

2、國土部門的建設用地預審意見

3、規劃部門的建設項目選址意見

4、其他需要的條件

3、選址意見書辦理程序

建設單位向項目所在地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選址申請;

規劃部門根據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和城鄉規劃要求,提出預選址意見,供建設項目論證研究;已有選址意向的,規劃部門進行現場踏勘;需要編制選址論證報告的,規劃部門應當明確編制和審查要求;

規劃部門依據城鄉規劃、國家和省相關標準和規定,審查建設項目選址申請材料,確認符合城鄉規劃要求和法律、法規規定的辦理程序的,核發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

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的內容應當包括建設項目的選址位置和下一階段規劃要求,附選址位置圖;

國家和省審批、核準的建設項目,其選址意見書經項目所在地市、縣規劃部門提出審查意見后,報省規劃部門核發。

4、劃撥土地的建設用地規劃管理

三十七條?在城市、鎮規劃區內以劃撥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經有關部門批準、核準、備案后,建設單位應當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建設用地規劃許可申請,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核定建設用地的位置、面積、允許建設的范圍,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nbsp;nbsp;nbsp;nbsp;???建設單位在取得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后,方可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門申請用地,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批后,由土地主管部門劃撥土地。

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按下列程序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

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持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項目批準(核準、備案)文件,向市、縣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規劃部門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提出規劃條件,必要時應當現場踏勘,核定建設用地位置和界限;

建設單位或個人根據規劃條件編制建設項目總平面圖;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審查建設項目總平面圖和相關材料,核定其用地范圍、面積和用地性質,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的內容應當包括建設用地位置、范圍、用地性質和面積等。?

5、出讓土地的建設用地規劃管理

第三十八條?在城市、鎮規劃區內以出讓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前,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出讓地塊的……規劃條件,作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組成部分。未確定規劃條件的地塊,不得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nbsp;nbsp;nbsp;nbsp;????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在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后,建設單位應當持建設項目的批準、核準、備案文件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領取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項目,按下列程序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

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持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項目審批(核準、備案)文件向城市、縣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規劃主管部門審核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的規劃條件和相關材料,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不得在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中,改變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中的規劃條件。

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必須符合原出讓合同中的規劃條件,受讓者應當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申請換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6、規劃的公示和公布

第二十六條nbsp;?城鄉規劃報送審批前,組織編制機關應當依法將城鄉規劃草案予以公告……采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公告的時間不得少于三十日。

第二十二條??村莊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

第八條nbsp;?城鄉規劃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及時公布經依法批準的城鄉規劃。

第四十六條nbsp;?(修改)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采取論證會、聽證會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眾意見。

4、公眾和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

第九條nbsp;?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就涉及其利害關系的建設活動是否符合規劃的要求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查詢。

第四十八條nbsp;?修改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征求規劃地段內利害關系人的意見……

第五十條nbsp;?……修建性詳細規劃、建設工程設計總平面圖……確需修改的……應當……聽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

第五十四條nbsp;?監督檢查情況和處理結果應當依法公開,供公眾查閱和監督。